找到相关内容38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(6)

      全部视频下载地址:http://www.xianmifw.com/book/newsview.php?id=134   (今天接着讲正宗分的第二部分——发心因缘的第四种:)   4、念施主恩发菩提心   [云何念施主恩?谓我等今者,日用所资,并非己有;二时粥饭,四季衣裳,疾病所需,身口所费,此皆出自他力,将为我用。]   怎么忆念施主恩呢?就是想到我们日常生活...

    省庵大师[著] 益西彭措堪布[讲授]

    菩提心|省庵大师|发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22404981135.html
  • 智敏上师:开智慧的缘起

         今天,有位同学送来一张条子,并谈了他的感受,在此给大家念一下:“近期的《福智之声》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,弟子阅后受用极大,心为感动。故从中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:为净除身口恶业,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——侍侯上师,为上师做很多事情,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。广大积聚资粮之后、广大听闻,所听所闻到的,就可以更清楚、更深入的了解,没有积聚广大...

    智敏上师

    智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656021780.html
  • 菩萨戒的重点及其人间性

    重于身口的行为,菩萨戒尤重于心意的行为,因即在于此。例如《小品般若经》卷八〈无悭烦恼品〉,谓若菩萨学习般若波罗蜜多,则不应生起烦恼心、悭心、破戒心、嗔恼心、懈怠心、散乱心、愚痴心。 又说:“菩萨学般若...为原则,3. 柔忍修善法为根本。 也可以说,这是《法华经》的《三聚净戒》,只是著重于菩萨化世精神,故未列入律法中的七众律仪戒。可是,菩萨行者若无身口二业的行为准则,也是不妥当的,故在《法华经》卷五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351818.html
  • 菩萨戒疑义(下)

    ”时说的:止息诸业虽同于别解脱戒,但止息业缘和利益于他却不通别解脱戒,不应以偏代全。《戒论》又作解释,其中有云:“菩萨律仪除于身口七支方便开许,余应如别解脱戒。”则是直以别解脱戒的别相为菩萨戒,这更是...起。”又说:“若诸天人,不必依于别解脱戒,亦能得有菩萨净戒,如(依于)远离戒——谓远离十不善业、或复远离身口七支不善业、及远离性罪。”此中十不善业,是杀、盗、淫、妄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、贪、填、痴;身口...

    尘 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2667255.html
  • 开智慧的缘起——敏公上师开示

    摘录几句下来供养上师:为净除身口恶业,最殊胜的就是为上师执事——侍侯上师,为上师做很多事情,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。广大积聚资粮之后、广大听闻,所听所闻到的,就可以更清楚、更深入的了解,没有...弥勒日巴尊者,内心本质修持很强,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,故于前生未证果位,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,故此生则不须广闻,但经忏除罪障清净,就可以了。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,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51076248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宗体篇)[2]

    所收。 今作戒者、身作即初色、口作即第二色中声尘。身口无作并第三色。此色聚中三色分别 四色中又有二、一本报色谓四大也二方便色谓运动造作。作戒非本报、是方便。无作非二色。此身口色中二色分别 五作戒是...论其身口、乃是造善恶之具。” 资持释云“言作者始于坛场、终三法竟第一刹那已前、三业营为方便构者是。 引论又二、上句正出体。身口业思者。谓行来跪慢身作也、陈词乞戒即口作也。立志要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弘一大师|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4445106.html
  • 论佛教戒律观对“罪”的看法——以“罪”之判定为主的层级研究

    指导修行者,排除身口二行中所有伤害众生或障碍修道的罪行,并进而净化错误的“知见——无明力”与“情意的染著——爱染力”。从凡夫到圣者,不论菩萨道、声闻行或人天乘,[1] 其基本的实践过程皆是如此。  而...,及世俗与佛教立场的异同来加以探讨。  进以言之,如何圆满化解修道过程中或人我互动中所需要面对的“罪心理”?就传统的意义而言,戒律条文对于罪之身口表层,显然有著遏阻与消除之作用。而佛弟子于修行过程中,...

    释空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0743500.html
  • 论佛教戒律观对“罪”的看法 以“罪”之判定为主的层级研究

    犯罪来自烦恼,烦恼来自对“我、我所”(自己与自己所属或所有的一切)的无明与爱执。而佛法的修道论,即是提供众生解除生命苦难方法。此中,戒增上学指导修行者,排除身口二行中所有伤害众生或障碍修道的罪行,并进而...如何圆满化解修道过程中或人我互动中所需要面对的“罪心理”?就传统的意义而言,戒律条文对于罪之身口表层,显然有着遏阻与消除之作用。而佛弟子于修行过程中,依其触犯戒律之情形,而予以罪罚。这些罪罚的具体条文,...

    释空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5844517.html
  • 弘一大师: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(戒体章名相别考)

    身口意三业。 可见闻之业体。   │ 新译曰表戒。受戒时、受者造作身口、而表示受戒之相于外、谓之表戒。   └无作戒 依作戒之缘、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。   此业体初发之缘、虽由于身口意动作。(...、名曰无表戒。   表戒者、受戒时竣、亦即断绝。无表戒者、永于身内相续、以护身口之恶也。    ┌约戒 作戒、无作戒。“作者、身口造作之义、成实论等。”    │ 身口教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南山律在家备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1345024.html
  • 尼众僧团的德育教育

    称为律的话,那么,与这个轨则、尺度相符合的身口所行,就应该叫做仪。因为必由身口方能彰显威仪。如果能持戒,就必然具有威仪;反之,不犯威仪,自然就具足了戒德。戒香普熏,是完成高尚僧格的必然结果。   威仪庠序就是身口始终有礼有节,从言谈举止、语默动静中无不显现出内在的戒德涵养。一位美德外彰的出家佛子方堪称人天师表,令人见已,情不自禁地就生起敬仰之心。只有内心保持正念,摄心制行,自然外在的仪表就安详,能...

    如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50679064.html